欢迎您访问南华自考网!

99%的中国人不知道农历是什么?“国学大师”真的越来越能忽悠了。

更新时间:2024-01-08 19:33:02作者:51data

#顶级创作挑战#

又是胡说八道的国学号,连历法的基本概念都还没弄清楚就骗人。 这种人的特点是说话内容有真有假,用真的部分提高可信度,用春秋的笔法混淆概念。

99%的中国人不知道农历是什么?“国学大师”真的越来越能忽悠了。

首先,我们的“农历”确实是“阴历”,而不仅仅是“阴历”。 但是,中国人没有那么愚蠢。 只是,很多人习惯性地把农历称为农历,并不是农历的概念不明确。 这只是思维的惯性,在我们的认知中,阳与阴相对应。 我认为那个自然地和阳历不同的东西应该叫做阴历。 这不是和很多国民不知道的一样吗?

阳历是什么? 以地球绕太阳一周(返回年)为一年,一年为365天以上,平均每月30天或31天。

什么是农历? 十二个“朔望月”表示为一年。 一年有354多天,平均每月29天或30天。 注意:“朔望月”不是月亮的公转。 完全看不见月亮的日子叫朔日,满月的日子叫望日,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用一个月表示,这一个月经历了一朔的一览,所以叫朔望月。 这个周期约29.5天,一年354天多。 而月球绕地球一周只有27天左右,朔望月不仅要考虑月球公转,还要考虑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角度,因此一个朔望月比月公转一周时间长。

那又是阴阳历吗? 也就是说,我们的农历是什么? 是根据朔望月来记录月亮,最终需要符合地球的公转。 那么,每年约10天左右的差距如何相互匹配呢? “闰月”。 先秦时期,我们开始使用阴阳历。 当时闰月的设置是《十九年七闰月法》。 也就是说,大约每19年,用7个月的闰月来均衡农历和阳历的“时间”。 所以我们很多人19岁生日,阳历和农历生日都回到同一天。 但是,这种计算方法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会产生误差。 例如,很多人19岁那一天的农历和太阳历的生日不是一天。 所以后世学者不断优化历法,例如十六国北凉的赵fi制定了《玄始历》,用600年221个闰月代替十九年七闰法。 南北朝时,南宋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将闰月的设置改为391年144闰月

如上所述,我们的农历,也就是阴阳历,与阳历并不是对立的。 不过,月亮的记忆方法并不是在回归年打破12,而是在朔望月记得月亮。 但是,最终必须通过地球的公转来记录年份(时间 )。 结果很好,但有三两句话对立了。 你否定阳历,不就是说我们祖先造的农历也否定了一半吗?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必须根据地球的公转来记住年龄呢? 我们的农历不设闰月不行吗? 因为在古代,历法最重要的功能是指导农耕。 对于农耕来说,历法所起的最大作用是估算大致的环境温度。 所以我们总结了规律,知道了春天的种子和秋天的收获。 另外,为了将这个指标数据化制作了日历,让他们在耕作的时候参考了具体的数值,而不是只是肉体的感觉。 这才是历法的最大作用。

所以,明明农历(朔望月记月)已经能满足时间的记录,我们的祖先却通过设置闰月来平衡阳历和太阴历的时间,创造了如此复杂的阴阳历。 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周期,才是指导农耕的最有效的指标。 连祖先在做什么都不知道,却每天面带微笑地念叨着祖先。 你祖宗的棺材压不住。

而且,这位哥哥说仰望月亮就知道有一天,没有必要翻日历。 你自己试试。 望月前后几天仰望月亮,你知道有一天会变得更圆吗? 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光靠肉眼很难分辨前后三五天的区别。 更何况,如果能赶上连续的阴天呢? 你去哪里? 日历的目的是不抬头看月亮而看日历。 毕竟,这位大师,来本末倒置,不用赏月看历。 学国学的第一课是先打祖先的脸吗?

而且,我们有阳历。 节气是阳历。 我们古人用圭表和日晷观测,把每年日影最长的日子定为“日(长)至”,也就是“冬至”。 日影最短的日子叫做“日短至”,也就是“夏至”。 并且,将春秋昼夜长短相等的这两天定为“春分”和“秋分”。 前四个节气是这样的。 所以,二十四节气是看太阳的运行轨迹。 他是阳历。 此后,节气从四个发展到八个,加入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出现。 第一次完全记录二十四节气是在《淮南子》年。

到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年,正式成为我国通行历法的一部分。 节气还成为农历使用中设置闰月的工具。

也就是说,在这位大师面前蔑视阳历是不值得的。 接下来自豪的是同样的阳历二十四节气,一半是阳历农历。 不是精神分裂吗?

也许有人还会说,我们的节气写着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自然现象。 和自然现象等进行比较只是无知,大家的气候条件根本不同可以吗? 例如,俄罗斯被认为很冷,但只有西伯利亚冷。 莫斯科在北纬55度,哈尔滨在北纬45度,比哈尔滨高10纬度。 这个距离相当于四川成都到海南海口的距离。

但在一年最冷的季节,莫斯科也是零下十多度,哈尔滨零下二三十度是常态。 也就是说,莫斯科冬天最冷的时候比哈尔滨最暖和的时候温度还高。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冬天的温度和厦门一样,但他的纬度基本和大连一样。 其实整个欧洲都是这样,但他们更温暖的原因是北大西洋暖流,地理课的内容。 在这样的环境差距下,农作物的栽培方式完全不同。 历法的适用方法都不一样,但硬要放在一起的不是关公战秦琼吗? 特别是关于不能使用阳历的呼吁,应该使用农历的论调更奇怪。

首先,阳历不仅仅是外国人的事。 我们的历法有包括纯粹的阳历和阳历在内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的周期来表示年份的,农历年的最终结果也必须和太阳的运行周期一致。

第二,对今天大部分城市人口来说,历法失去了指导工作的作用,毕竟我们的工作不再是种田了。 (单杠)这里的“城市人口”是指生活环境和工作种类,没有比较城乡的意思。 日历对很多人来说变成了简单的时间工具。 农历作为时间工具,其计算方法确实更为复杂。 比方说,如果有工作要在明年2月完成的话,阳历上就能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农历上可以问一下是2月还是闰2月。 更不用说随时都知道,几乎没有人记得闰月什么时候来。 不听我的话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明年有闰二月”吗?

再次,我们今天也没有完全抛弃我们古人创造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还在用呢。 比如祭典清明,冬至吃饺子。 现在年轻人还在立秋喝奶茶呢。 但是,二十四节气是阳历。 不要小看太阳历的计算方法,却夸耀二十四节气好。 一边使用二十四节气,一边把古人的历法都忘了。 这不是精神分裂吗?

而且,即使是种田,现在历法对耕作也没有什么指导作用。 大棚栽培这种可以反季节耕作的技术已经出现了很多年,现在有的植物工厂不需要土壤和阳光就可以栽培作物。 当然,更不用说越来越先进的育种技术和越来越高效的农业方法了。 而这一切技术的积累,是无数先辈的心血,是无数学科的集成,古今中外都无关。

最后,我可以肯定,我们的祖先很有智慧。 否则,我们的民族也不会持续几千年。 另外,建立了那么伟大的王朝。 但是,我们的祖先绝对不是默许陈规陋习的人。 他们不断地接受和吸收新的东西。 除了一些特殊的王朝和一些短暂的统治者外,大家对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不抵触,乐于吸收。 使用外国制造的东西不是欺凌,而是继祖先之名之后自我约束,这是数典的忘祖。 我们国家的强大是靠不断学习和创新成就的,不是靠祖坟哭出来的。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通知来了!2023年法定节假日安排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2〕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经国务院批准,现将2023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2024-01-08 19:33

农历八月初五|秋忙会

白露过后,田野里已是稻谷花香,秋收在望。旧时各地都有举办秋忙会的习俗。秋忙会事实上,就是为秋收做准备的农贸集市。通常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市、以及布匹市和杂货市。主要为相邻的乡村,彼此交换粮食与农具,变卖牲口及日常生活用品。过会期间还会有

2024-01-08 19:21

长征日历:11月27日

2022年11月27日农历壬寅年冬月初四星期日(331/365)伟大的长征,永远矗立的历史丰碑、永远流传的不朽传奇… …1934年11月27日中央红军:湘江战役打响。红一、红三军团主力进至广西全州、灌阳。红一军团先头第二师顺利渡过湘江,控制

2024-01-08 19:21

立秋是今年的“母亲秋”?会热一段时间吗?“嚼秋”和“粘秋肥”都很精致。

8月7日就是“立秋”节气了,但是三伏天还没有结束。真正意义上的入秋虽然要等到出伏后,但是这个节气的到来至少让我们感到秋天脚步的临近。而且,从民谚来看,今年秋天可能比较热,因为遇到了“母秋”,也就是“晚立秋”。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

2024-01-08 19:21

今日重阳节的歌曲,今日重阳节你回家陪父母了吗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4日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与国庆假期上演“喜相逢”天文年历显示21世纪这100年里重阳、国庆“喜相逢”的情况共发生19次其中,第一次发生在2003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4日最后一次发生在2098

2024-01-08 19:21

中国情人节的起源、历史和文化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说到七夕大家很自然就会想到“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鹊桥会看星星、诉衷肠、收礼物……但实际上在古代七夕并不是“情人节”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与情侣约会活动也没有关系那么七夕节的来历到底是什么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2024-01-08 19:2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