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南华自考网!

薪水跟工资的区别(薪水与工资的区别)

更新时间:2024-02-11 10:21:07作者:阅读时代杂志

“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这是白居易晚年写的一首诗,讲述了他临近退休之际的俸禄收入。

他说自己作为一名朝廷二品官员,一天到晚无事可做,清闲的不得了,还能拿到每月“百千”钱的工资,也就是10万枚开元铜钱。

贞元年间,京城每斗米120文左右,10万枚开元钱大约能买到1万斤大米。折合今天4元一斤的米价来换算,白居易的月薪收入将近人民币4万元,是当之无愧的高薪阶层。

也难怪白居易会如此自豪地将自己的薪资写入诗中了。

此外,诗中的一个词也值得探讨,即白居易每月的收入“月俸”。

从古至今,收入是人们常谈不衰的话题,收入高低直接影响了家庭的生活水平。我们现代人统称为薪资,由于大家都是工人阶级,所以称为工资。

但其实,在古代,工资的称呼也是多种多样,薪水、俸禄、束脩、月钱、月给……等等。

其中不少叫法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还有一部分仍旧活跃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例如“薪水”一词,许多地方今天仍旧用“月薪”、“薪资”来表达自己的收入水平。

那么今天的“工资”和古时的“薪水”是一回事吗?有何区别?

“薪水”最开始就是字面意思

卧薪尝胆、釜底抽薪、杯水车薪……从这些成语可得知,“薪”就是木柴。

只不过古人将木柴大小分了类,大者谓薪,小者谓柴。

“薪水”一词最初源自东晋陶渊明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南史·隐逸·陶潜传》

当时的陶渊明正在彭泽担任县令一职,他的儿子在老家做一名小官,照顾一家老小。但由于儿子收入微薄,不够日常支出开销,陶渊明就专门给儿子送了一个仆人。

他在信中说:我知道你平日又要做官办事,又要操持家务,挣的钱也不够家用。所以我给你派了一个仆人过去,帮你砍柴打水,操持家里事务,我已经把他的工钱结了,你不用担心。但是要记得他也是人家爹妈生的儿子,你要好好地待他。

这里的“薪水”就是字面意思,指砍柴和取水。

后来,人们认为薪和水是每日必须的,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日常开销,因此薪水慢慢与日常开销联系起来,有了生活费用的意思。如《魏书·卢昶传》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

到了明清时期,朝廷曾将官员每月俸禄改称为“薪”,但两者还是不完全等同的。

例如明代的官员俸禄非常低,朝廷就会给官员额外发放“柴薪银”,意思是帮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生活费用的支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全部的俸禄,而是额外的津贴。

清朝也是如此,清朝初期为了笼络汉官,规定:满洲官员“支俸不支薪”,汉官“薪俸并支”,且“薪侈于俸”。意思是满洲官员每月只有俸禄,没有津贴,而汉朝官员既有俸禄,又有津贴,而且津贴比俸禄还要多。

由此可见,在古代“薪水”虽与工钱、工资挂钩,但那时的薪水大多还是指津贴福利,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工资并不一致。

总之,薪水一词由来已久,它代表着过去民以食为天,生活资源相对贫乏、简单的时代。到了今天,大多数人已经分不清工资与薪水的具体区别了。

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柴火、饮水不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薪水”一词的原本涵义也逐渐淡化出人们的生活。

不过,叫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认真工作、积极生活,通过劳动获得合法报酬,实现人生价值,绽放璀璨的生命之花。

愿你活在当下,珍惜拥有,以一颗欢喜心,度四季,也度自己。


来源:微信公众号“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基于CC协议转载于今日头条,原作者为@阅读时代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意见,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相关文章